“在下属的眼中,他所有的衬衣跟裤子都熨得笔直,皮鞋干净、发型持重。头可断,发型不可乱。”2月20日,云南卫视播出警示教育专题片《“官油子”现形记(上)》,首次披露云南省属国有企业专职外部董事段文泉相关案情。为了升迁,他攀附白恩培,还钻进秦光荣的“圈子”。头可断,发型不可乱段文泉出生于1972年3月,河北涿州人,博士研究生学历。他长期在云南工作,曾任云南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部副总经理,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云南省属国有企业专职外部董事等职。段文泉被称为是“芳香型”官油子。专题片指出,“在下属的眼中,他所有的衬衣跟裤子都熨得笔直,皮鞋干净、发型持重。头可断,发型不可乱,举手投足都是清新儒雅的形象。”注重生活品味的段文泉,不惜挥霍浪费公共财产,在单位办公区域安装使用84部香氛系统,只为保持办公环境的芳香怡人。2021年11月,段文泉被查,2022年4月,他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去年9月,云南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提到,2013年12月至2021年4月,段文泉多次收受下属和管理服务对象所送的木质工艺品,高档红酒和白酒共32瓶,高档香烟共16条,虫草2500克,礼金3万元;段文泉及其家人多次接受私营企业主提供的赴境外和西藏、海南等地旅游安排;多次接受私营企业主宴请,食用高档菜肴、饮用高档酒水;多次借用管理服务对象车辆供其本人及家人使用,产生的油费、通行费、维修保养等费用由管理服务对象支付;挥霍浪费公共财产,审批同意在单位办公区域安装使用84部香氛系统,支出费用84.9万元,造成不良影响。为升迁攀附白恩培、秦光荣2008年,36岁的段文泉已是一名处级干部,担任云南省电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但由于在工作中得罪了领导,屡屡受挫,他想到了“制衡之术”。“当时对我来说,要在这么一个矛盾过程中自保,只有更大的权力才能制约权力。”段文泉说道。图片来源:云南省纪委监委于是段文泉攀附上了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白恩培的妻子张慧清仅用一个电话,就把段文泉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这让他尝到了与“权力”结交的甜头。2009年,迷信权力的段文泉又通过“政治掮客”苏洪波钻进了秦光荣的“圈子”。2012年,经秦光荣安排,段文泉上位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一把手”。图片来源:云南省纪委监委当上了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后,段文泉自诩找到了做大企业的“捷径”,一心做大求快,追求用华丽的数字,装裱企业“门面”。在经营上,脱离主业,采用空单贸易、大肆并表的手段,为报表注水,揠苗助长,虚增营收数额,一心想用虚假的利润和营收捞取政治“油水”。专题片指出,段文泉的所作所为,造成巨额国资难以收回。面对镜头,段文泉忏悔道:“我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善良、正直、奋进中间的我和我内心深处丑恶贪婪的我一直在斗争。我的错误也体现了我的两面性、虚伪性。”
2月20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新起受贿一案,对被告人张新起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张新起受贿犯罪所得及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审理查明,张新起直接或通过他人非法收受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55亿余元。张新起当庭表示服从法院判决,不上诉。一个细节是,一审宣判首次披露,张新起有重大立功表现。到案后,他曾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线索,经查证属实。此外,他还主动交代监察机关尚未掌握的绝大部分受贿事实。“种树市长”敛财1.55亿张新起出生于1956年8月,山东荣成人,1974年7月参加工作,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他曾在烟台、潍坊、青岛任职,担任过烟台市委常委、莱州市委书记,潍坊市市长,潍坊市委书记,青岛市市长等职。在青岛履职期间,因为“掀掉草坪改种树”引发的有关形象工程质疑,张新起被称为“种树市长”。2017年2月,在担任五年青岛市市长之后,张新起担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21年2月,张新起落马,同年8月被双开。通报称其胆大妄为,毫无纪法底线,把公权力当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一审宣判指出,经审理查明,2001年至2019年,张新起利用担任中共潍坊市委副书记、潍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长,中共潍坊市委书记,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企业经营、项目开发、工程承接、规划审批、职务调整等事项上提供帮助。2006年至2021年,张新起直接或通过他人非法收受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55亿余元。给孙子孙女准备高档别墅今年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联合摄制的四集电视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播出,张新起在第一集《第二个答案》中出镜。片中披露,主政潍坊的十年,是张新起疯狂谋私的十年。在农产品贸易、供热、供水、港口等多个重大项目里,他都和私营企业主做了交易,攫取了财富。而张新起的违纪违法问题之一,是收受不法企业“明天系”的巨额贿赂。从内蒙古起家的“明天系”,是市场对肖建华控制的数十家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的统称。它在十多年里极速扩张成体量庞大的“金融巨鳄”,“秘诀”正是拉拢腐蚀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2001年,张新起在上海认识了“明天系”的实际控制人。回去之后短短17个月,张新起就把潍坊银行70%的股权转手给了“明天系”。张新起收受贿赂从不自己经手,“明天系”与他之间的利益输送,主要通过“白手套”,也就是商人焦伟来完成。得到“帮助”之后,为了回报张新起,“明天系”将自己控股的潍坊大酒店交给焦伟经营管理,还和焦伟“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张新起还以焦伟流动资金困难为由,直接向“明天系”索要了四千万元,并美其名曰“借”。张新起不仅自己追求奢华的生活,甚至还想为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预留充裕的财富。孙子孙女才几岁大,他就在青岛买了两套高档别墅,给他们一人一套。最终,张新起就在他给孙子孙女准备的别墅里被带走。资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等
破旧的房屋,昏暗的灯光,老人和小女孩在火塘边吃饭,身旁杂物堆积,主播指着低矮的小屋说,“这是祖孙两人居住的地方……”在某短视频平台,自媒体博主“云南波波”(曾用名:波波善行),展示了大凉山一名老人和小女孩的简陋生活环境,称女孩是老人捡来的孤儿,两人相依为命。不少网友看后,直呼“太心酸”,在评论区留言想要资助这个家庭,也有一些网友分析认为,视频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事实到底如何?2月16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凉山州西昌市马鞍山乡,实地探访了博主视频中出现的村子。当地多名村民确认,此博主的多条视频内容都是“导演”的,他还曾向村里的老人借钱来摆拍“发钱”的视频。其中一条视频里,博主自称“资助”一名老人3000元,但视频拍完后,又收回了2800元。博主拍视频给村里老人发现金?村民:“他曾找我借钱拍的视频”在“云南波波”曾用名“波波善行”的账号中,发布过他给老人发放现金资助的视频。“1、2、3……这个2000元我送给那个孤儿,然后这个3000元你就拿着,过两天给孩子上学时候用……”视频中,博主一边将“好心人资助的3000元现金”交给旁边的老人,一边叮嘱她要把钱放好。而视频的文案则写着:“已经安排好,感谢大家支持”。视频中,博主称,他给黑木婆婆发了3000元现金在马鞍山乡马鞍村,封面新闻记者见到了视频中的老人——黑木婆婆。据老人回忆,当时,一名拍视频的小伙子确实给了她3000元现金,但视频拍摄完后,对方收回了2800元。黑木婆婆黑木婆婆说,此前,这名小伙子曾多次到过她的家,期间,确实有送过衣服、方便面、橘子等物品。但由于语言不通,她并不能听懂对方说的话,沟通要靠她的孙子来翻译。“第一次来的时候,他还找我借了500块钱,说拿来拍视频。”黑木婆婆说,但当时她有100元是零钱,对方就只借了400元,“我还担心他不把钱还给我,但拍完视频,他就把钱还了。”祖孙两人蜗居破烂小屋?老人:是摆拍,对方曾承诺提供资助跟随另一位被“云南波波”拍摄视频的村民肖婆婆的脚步,顺着一条小路,记者来到一间破旧的小屋。小屋中,堆放着背篓、锅、水壶等杂物。这间小屋,就是博主在直播中,提到的祖孙两人的住所。“因为我的菜地在旁边,所以这里放了一些东西,但我没有住在这里。”对于博主所说的内容,肖婆婆也有些气愤,“这间屋里没有电,也没办法住人。”随后,肖婆婆带着记者来到了她的家中。明亮的电灯,干净的床铺,冰箱里还装满了腊肉。肖婆婆说,这才是她的家。肖婆婆在她的家门口当地村民说,现在,大家都有安全住房,肖婆婆也不例外,那间小屋,是肖婆婆的生产用房。为了方便去地里劳作,大家会将常用的生产工具,都放到生产用房中。据肖婆婆介绍,她没有子女,也就没有孙女。博主视频中的小女孩又是谁?马鞍山乡马鞍村党支部书记肖伟介绍说,这名小女孩,是博主视频中“村长”的女儿,但所谓的“村长”,只是村民张某。“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村民,我也不晓得,他为什么要说我是村长。”对于自己成了“村长”,张某也是一脸无奈。他说,直播中的小女孩是他的女儿,之所以答应配合直播,是因为那名小伙子告诉他,可以资助女儿直到上大学。“当时是我在放羊的时候碰到了他,他告诉我,他是做慈善的,可以找人资助我的女儿一直上到大学,我就同意配合他拍视频了。”张某说,后来,在知道博主拍摄的视频有问题后,他提出让对方删除相关视频,并且拒绝了对方提出的“资助”。小女孩因没户口没能上学?学校:有学籍证明,正在学校读书在某视频平台上,“云南波波”还曾发布过马鞍山乡一对姐弟的视频。视频中,姐弟两人每天上山背柴,平时只能吃土豆,而且姐姐因为没有户口,虽然成绩很好,但只能在家中放羊,让评论区中不少网友直呼“太可怜”。2月16日,在西昌市巴汝镇某小学,记者见到了视频中的小女孩阿依(化名)。阿依说,其实,视频中的不少内容,都是“一名叔叔”教他们姐弟两人摆拍的。博主曾在文案中表示,姐姐阿依因贫穷和没有户口而未能继续上学“平时只吃土豆,还让我弟弟假装哭,这些都是那个叔叔教我们的。”阿依说,这名叔叔告诉她,要是能拍视频,就能够得到衣服和钱。对方曾给过姐弟两人500元,视频拍摄结束后,又收回了其中300元。对于姐弟两人不能上学的说法,阿依的老师陈老师觉得很不可思议。他说,阿依姐弟两人1到4年级都在当地村小就读,5年级时转入该校,目前正在学校就读,并没有出现过辍学的情况,且姐弟两人都有对应身份证号和学籍证明。学校老师出示了阿依姐弟两人的学籍证明据了解,目前,凉山州相关部门正在对“云南波波”及相关事件展开调查和处置。
说起颈椎病很多人都会认为是“成人病”、“职业病”但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就诊病人里多了许多稚嫩的面孔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最近就接诊了几例因为颈椎疼痛来问诊的学生患者其中最小的才9岁9岁孩子颈椎老化像50岁呈现反向弯曲铭铭(化名)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这个寒假期间,铭铭经常说脖子酸痛,家里人没太在意。但开学后,铭铭脖子酸痛感越发严重,还总说自己手指发麻,影响到了握笔学习,妈妈这才带她来医院就诊。接诊的田飞医师为铭铭安排了X射线检查,检查结果让田飞也大吃一惊。片子显示,铭铭颈椎的弧度已经往反方向弯曲,变成了“一条直线”!“人的正常曲线,颈椎部位应该带有前曲的弧度,而这名9岁患儿的颈椎弧度已经消失,变成了一条直线。”田飞解释,颈椎变直其实就是颈椎曲度消失,是颈椎病的早期表现。像铭铭年纪这么小,颈椎退化这么严重的,还是比较少见的。正常的颈椎呈正“C”形,是条弧度向前凸的曲线,向前的生理弧线保证了颈椎活动的高度灵活性。当颈部因为损伤、着凉、姿势不良等引起颈肩部肌肉组织劳损发炎或颈椎患有疾病时,颈部肌肉的疼痛、痉挛、肌肉牵拉颈椎,常常产生违背颈椎生理曲线的姿态和活动,久而久之,有一些人颈椎“C”形弧度逐渐变得平直,便称之为“颈椎曲度变直”。根据铭铭的情况,田飞对她牵引、理疗等治疗手段多管齐下,目前症状有所改善。低头姿势不对,颈椎将承受多达27公斤的重力才9岁的孩子,颈椎怎么会老化成这样?细问家长得知,铭铭写作业动作很慢,平时作业都要做到9点之后。而寒假期间,除了做作业外,铭铭还喜欢玩手机,经常一玩就是几个小时,是个典型的“低头族”。颈椎曲线消失会导致颈椎动脉受压,并且压迫神经,产生神经根性病变或交感、神经系病。通常会出现肢体麻木、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情况。正常情况下,颈椎从20岁开始老化,一般到四五十岁会有颈椎病症状出来。但现在,随着年轻人低头族的增加,颈椎提前加速老化现象非常普遍。据了解,像铭铭这样的儿童颈椎病患者,在门诊并不少见。“颈椎病已经开始进攻小学生人群了。”田飞说,就在前段时间,骨科还接诊了一名12岁颈椎如直线一般的小学生,当时已经觉得年龄太小了,没想到这个年龄下限还在不断被突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患颈椎病的危害比成年人更大。儿童骨骼比较柔软,更容易受外力影响而变形,颈椎病会影响椎发育,严重者甚至会影响胸椎、腰椎及其他骨骼的发育,从而影响儿童身高。”田飞表示,严重的还会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记忆力下降甚至产生头晕、视力下降等情况。学业压力、电子产品诱惑等等,让越来越多的儿童成了“低头族”。很多家长知道长期看电子产品会导致近视,却忽略了对颈椎的伤害。田飞说,低头的时候,颈椎所承受的重量是垂直时的3倍以上,如果姿势不对,那会承受多达27公斤的重量。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颈椎就会慢慢失去“曲线美”变直甚至出现反弓。科学保护颈椎日常做到这些一般情况下,颈椎20岁以后才会出现老化,但如果不注意保护,发病的年龄会大大提前,危害也会更大。保护颈椎要从小做起,主要做好这几点。1、避免长时间伏案。每40分钟后站起来活动10分钟左右,尤其是多活动脖子。2、保持正确姿势。做作业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选择高度合适的桌椅,并根据孩子的身高变化及时调整桌椅高度。3、避免长时间看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孩子因玩电子产品变成小“低头族”。一些家长比较忙碌,往往让“电子产品”替代自己陪伴孩子,殊不知在伤害孩子眼睛的同时,也会伤害孩子的颈椎。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使用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尽量将屏幕高度保持和视线水平。网友评论
2月18日,一则“四川广安岳池某小区9岁男孩在楼顶玩耍,疑似踩空翻出楼体,不幸从32层坠落身亡”的信息在互联网广为流传。有网友称事发地为四川广安岳池东方明珠小区。2月20日,附近商户,多名商户表示确实有男孩从顶楼落下,但具体情况暂不清楚。网传视频显示,警方在东方明珠小区6栋旁草坪外拉起警戒线,现场有不少居民围观。2月20日,东方明珠小区居民吴先生,自己儿子的同班同学当时在事发地一楼附近。吴同学告诉记者,事发时间为2月18日星期六,坠楼者是一名男孩。“他(不幸坠楼男孩)当时应该是和几个好朋友乘电梯跑到顶楼32楼去了,最后摔到了小区的草坪里。”
母亲突然去世,父亲早已失智,为了厘清母亲遗产的继承份额,上海女子宋颖不得不自己将“自己”告上了法庭。相关消息近日冲上热搜,引发网友对独生子女继承权的关注!对于此事,有不少网友表示了不解,独生子女继承父母的遗产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为何会变得如此复杂?独生子女难道还不能全部继承父母的遗产吗?答案是不一定!以下的几种情形,就属于独生子女不能全部继承父母遗产的情形。赶快和法报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01父母留有遗嘱或遗赠扶养协议将遗产赠与外人遗产是父母生前的个人合法财产,所以父母对遗产有完全处置权,这也是为什么法律规定遗嘱继承、遗赠扶养协议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因。如果遗嘱中明确将遗产赠与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那么,就算是独生子女,也只能继承遗赠未处置的遗产。你因为工作忙,又要照顾你的小家,顾不上照顾父母,结果,父母把时常照顾他们的隔壁小王视若亲生,在遗嘱中明确表示将部分财产遗赠给小王,并签署了遗赠协议。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温馨提示:受遗赠人和继承人在权利上不同的一点在于,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六十日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否则视为放弃受遗赠;而继承人只要没有在遗产处理前书面表示放弃继承,就视为接受继承。02父亲先于爷爷奶奶过世或母亲先于姥姥姥爷过世独生子女并不是唯一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根据民法典规定,除了子女外,被继承人的父母、配偶也是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所以,如果父亲先于爷爷奶奶过世或母亲先于姥姥姥爷过世,那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同样可以继承父母的遗产。当前时期,通常爷爷奶奶辈的人往往不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会造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过世后,他们继承的遗产份额并不会消失,而是作为遗产被再继承,这也就使得父母的兄弟姐妹们,也享有该部分遗产的继承权。假如,父亲不幸过世留下两套房产,而爷爷奶奶健在,那么继承开始前,母亲作为夫妻财产共有人,首先分得一半房产然后再参与继承。继承开始后,按照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作为遗产的一套房产,分为4等分,通常母亲1/4,你1/4,爷爷1/4,奶奶1/4。爷爷奶奶各分得的1/4,在他们过世后,将作为他们的遗产部分进行继承,此时你的姑姑、叔叔便成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参与继承。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03父母一方过世后,另一方再婚根据民法典规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如果父母一方过世后另一方再婚,就算再婚后没有生下孩子,你的继父(母)同样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再婚一方的财产。温馨提示:再婚的定义是双方依法领取结婚证,目前我国已经不再认可所谓的事实婚姻,所以如果是双方以夫妻名义生活在一起而没有依法领取结婚证,则不属于法律上的夫妻关系。04父母过世未留遗嘱,且子女已经结婚假如父母过世未留遗嘱,而身为独生子女的你已结婚,那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大部分的“收入”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其中就包括你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遗产。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父母过世时留下遗嘱特别约定,遗产由自己的子女继承与其配偶无关。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四款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四)继承或受赠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除外。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款的内容是,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彩礼是现代中国保留旧时结婚风俗,一般理解为由男方支付给女方的聘金,以表诚意。传统意义上的“结婚彩礼”,指新郎一方购买婚房,家具,婚后生活用品,以及各种婚礼仪式花费的钱财。有些地方,男方给了彩礼以后,女方会把这笔彩礼再加上女方家庭的一笔钱,以嫁妆的形式返还,作为男女新婚家庭的初始资金。说到底,就算男方家庭与女方家庭一起出现,在用完酒席宴会之后剩下作为新婚夫妻的资金。但是,个别地方,却并非如此操作,而是把彩礼作为敛财的一种手段,巨额的彩礼,往往会导致男方家庭不堪重负。近日,网传有新人因为差几万彩礼,所以在宴请宾客的当天,取消婚礼。事件一出,立马引起热议,大家都觉得,什么时候婚姻如此的儿戏?新人结婚当天取消婚礼(网络图片)有网友表示,新娘家不会做,但新郎也是,也许不结婚也是好事,避免后续更多尴尬。还有网友表示在广东这边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应该有,但毕竟少,因为嫁妆往往比彩礼多很多。
日前,江苏、河南、湖北、浙江杭州、广西桂林等多个省市公布2022年婚姻登记大数据。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省市的初婚平均年龄在27至32岁之间,比2021年推迟,且多地结婚人数较2021年减少,我国近年来的结婚人数在持续减少。对此,婚姻家事法律专家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初婚年龄推迟意味着结婚不再是所有人人生的“必备项”,但也可能直接导致生育率降低。多省市结婚登记人数减少,近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持续减少江苏省民政厅婚姻登记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省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412286对,较2021年结婚登记总数下降11.7%,且近五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湖北2022年共办理结婚登记284279对,较2021年下降10%。河南省结婚人数489168对,比2021年下降17.9%。广西桂林、南宁都出现了结婚人数较2021年下降的情况。其中,据媒体报道,南宁市2016年结婚登记数据为56950对,3年后的2019年跌破“5”字头,当年的结婚登记数据为46600对,到了2022年更是跌破“4”字头,结婚登记数为38354对。也有城市的婚姻登记人数上升。比如浙江杭州2022年共办理结婚登记65315对,比上年增加5488对,同比上升9.2%,创四年来新高。浙江宁波2022年办理结婚登记39767对,比上年增加32.62%。记者梳理民政部统计公报发现,近年来,我国的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结婚率也在不断降低。比如2021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比上年下降6.1%。结婚率为5.4‰,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2020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814.3万对,比上年下降12.2%,结婚率为5.8‰,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2019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927.3万对,比上年下降8.5%,结婚率为6.6‰,比上年降低0.7个千分点。多省市初婚年龄推迟,十年来我国平均初婚年龄推迟近4岁根据江苏省民政厅公布的婚姻登记大数据,2022年江苏省初婚平均年龄为27.49岁,其中男性为28.19岁,女性为26.74岁,而2021年江苏省初婚平均年龄为27.29岁,其中男性为28岁,女性为26.52岁,2022年初婚年龄有所推迟。浙江杭州、浙江宁波2022年的初婚平均年龄都比2021年晚,杭州由2021年的27.8推迟为28.15,宁波由27.1推迟为27.95。湖北的初婚年龄超过30岁,男士初婚平均年龄32.99岁,女士初婚平均年龄31.23岁。据报道,河南省2022年初婚登记平均年龄为男性29.9岁,女性28.8岁,比2021年的男性30.5岁,女性29.4岁有所提前。具体到不同省市,初婚登记年龄有升有降。比如,郑州市的初婚登记平均年龄,男性,2021年为29.5岁,2022年为29.7岁;女性,2021年为28.5岁,2022年为28.8岁,稍有“推后”。实际上,初婚年龄推迟并非是今年的新现象。2022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其中男性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相比201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推迟了3.78岁,其中男性推迟3.63岁、女性推迟3.95岁。对话婚家法律专家张荆:婚姻不再是人生“必备项”针对我国结婚人数下降、初婚年龄推迟的现象,新京报记者对话了常年致力于妇女权益保护领域研究的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婚姻家事法律专家张荆。她认为,结婚人数减少是社会发展下的正常现象,初婚年龄推迟意味着婚姻不再是所有人人生清单的“必备项”,但也可能直接影响社会的生育率。新京报:近年来,我国结婚人数不断减少、结婚率不断下降,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张荆: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婚姻制度并非从来都有,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比如从原始的对偶婚制到一夫多妻制再到当下的一夫一妻制。社会在不断变化,比如会有异性同居、同性闺蜜养老、一家兄弟姐妹之间的抱团养老等,这些可能会逐渐取代婚姻这一种核心的社会样态。婚姻制度消亡,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只是一种约束,变得不合时宜了,或者数量很少了,不再是一种安全稳定的方式。并且现在恐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社会观念越来越开放,同居和结婚在生活形态上是没有实质性区别的,身份法比如婚姻法对财产的规定可能双方都有不满的地方,所以他们不会去选择婚姻的形式,而选择同居来保持亲密关系。婚姻也不是繁衍后代的必要前提,但在当下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出于社会管理和道德方面的需要,是必要的。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生育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新京报:为什么初婚年龄会推迟?张荆: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觉得是观念的改变,人们对于结婚这件事越来越理性,它不再是所有人人生清单上的“必备项”,其次是结婚的经济成本高。很多年轻人会认为结婚得买套房、举行像样的婚礼等。包括农村都得有彩礼,我了解到有的农村家庭年收入不到5万,结婚都会买辆车。各种经济压力会导致年轻人在不具备条件的时候不敢谈婚论嫁。还有些人,可能早期没有结婚的打算,年龄大了又改变了主意,也会拉高初婚年龄。新京报:初婚年龄推迟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张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它意味着结婚不再是人生清单“必备项”,“成家立业”这些词逐渐落伍,人们结婚是看缘分、看感情、看需要,不再是必须结婚、盲目结婚。从这个角度看,这是观念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结婚年龄推迟导致生育年龄推迟,可能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甚至结婚时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会直接影响到生育率。新京报:最近有专家建议把法定结婚年龄降到18岁,怎么看待这种观点?张荆:这没有意义,人们不结婚不是因为法定婚龄设得高,而是因为不想结或者客观条件不允许。如果把法定婚龄降到18岁,那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社会导向。比如有些重男轻女的家庭,当下要求20岁女性才能结婚,那起码让女性上完高中、考个大学,继续接受教育。如果改成18岁,那可能上完高中就让结婚了,不利于消除性别歧视。并且18岁是一个人刚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阶段,这时候缺乏赚钱的能力,无法奠定自己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基础,就急切地进入婚姻的“围城”,会产生许多问题,不利于婚姻的稳定,生育孩子之后也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因为同名,来自河北邯郸的李伟被误留下刑拘记录,不仅丢了工作,还背负犯罪记录6年。李伟向当地派出所申请撤销该记录,却被告知,确实是弄错了,但是目前没办法撤销。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事情发生在2016年10月的一天,李伟正在家里待着,突然接到南沿村派出所民警打来的电话,说他前天晚上在一个KTV里打架,让他到南沿村派出所配合调查。李伟一头雾水,因为民警所说的那个时间,他在肥乡县自己家,距离事发地南沿村镇约10公里,案发前后几天他都没有出过村。他没当回事,也没有去派出所,只回复说自己没有去过KTV,建议民警再查一查。 接到警察电话的三四天后,他收到了邯郸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的刑事拘留通知书。他觉得警察办错了案子,自己又不涉案,就带着证明自己不在场的证据材料去了南沿村派出所。 据李伟讲述,他在南沿村派出所要求查看自己作案的证据。“民警出示证据时,当场发现我并不是参与打架的那个李伟,只是重名”,他因此没有被拘留,当天便回了家。 那天之后,李伟几乎忘了这个“误会”,直到6年后他才发现,虽然他与那件事儿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他的名下却有了一条刑事拘留的记录。 2022年10月,李伟因工作需要,去派出所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办案系统中记载,李伟曾涉及到一起2016年的寻衅滋事案件,还曾被刑事拘留。因这条记录,派出所没有给他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李伟也因此失去了一份承运货物的工作。 李伟这才想起来,那条记录源自一场“误会”。当年,由于自己与一位犯罪嫌疑人同名,曾被警方下达过刑事拘留通知。但民警确认涉案人员不是他后,让其现场离开。李伟没想到,这件事儿居然让他背上了一个“污点”。 这条记录成了李伟的心事,他多次前往派出所,要求撤销刑事拘留记录,但得到的回复是“确实弄错了,但目前无法撤销”。 巧妙的是,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很快有了进展。据新京报报道,经协调邯郸市公安局、河北省公安厅,李伟名下背负的刑事记录已从河北省政法大数据办案平台系统消除。关于公安部追逃网上的刑事记录,也正在积极协调处理中。 一条误会引发的犯罪记录,对普通市民的生活影响可谓不小,为何时隔6年还未处理?拖到今天,直到媒体介入才有新进展。行政机关工作中的错误,又为何让一个无辜的人买单?值得深思。
一个舞蹈训练中的动作,却成为部分儿童受伤甚至瘫痪的“无声杀手”。据报道,我国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医学团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舞蹈下腰训练已经成为导致我国儿童脊髓损伤的第一大诱因。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因下腰导致瘫痪的孩子超千人;近年来,“下腰瘫”孩子数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半月谈》2月10日)对孩子而言,“下腰瘫”的医疗是世界难题。专家也从医学角度介绍说,他们会发生脊柱侧弯、严重骨质疏松、泌尿系统反复感染、褥疮、心理障碍等各种并发症,而长大后,他们还将终身与轮椅为伴。当一个孩子不幸患上“下腰瘫”,意味着一个家庭幸福的终结、痛苦的开始,为舞蹈训练付出的代价,着实过于惨痛。“下腰瘫”的罪魁祸首,无疑是不科学不规范的训练。无论宣称“教材体系源自美国”,还是标榜“训练内容与国际接轨”,说到底,都是一种缺少规范化行业标准下的托辞罢了。更为尴尬的是,入职都没有一点儿门槛要求,“无证上岗”也就司空见惯,而半路出家的舞蹈教练员,很容易因为不科学的训练方式,忽略并危及孩子的身体健康。一些缺乏相关资质的培训机构,违背孩子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也是酿成悲剧的重要推手。翻看媒体报道,不乏对此类不良现象的曝光,专业人士也屡屡发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不科学、不安全的训练方法,至今仍在荼毒孩子们的健康。既然医学团队已经证明舞蹈下腰训练与儿童脊髓损伤的关联性,教育部门、公安机关等职能机构,就应当尽快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未成年人身体健康着想,该喊停的应当喊停,在切实排除舞蹈下腰训练的危险性之前,要尽快停止有关培训机构开展的不规范训练。特别是对于没有培训资质的机构、缺少专业资质的教练,应当亮出黄牌或红牌,避免误人子弟,贻害无穷。此外,对于青少年舞蹈培训,可以参考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制定专业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规范,避免“把下腰、劈叉、翻跟头作为基础动作来训练”。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教练,也都应当取得一定的专业资质,避免门槛过低,造成不规范动作泛滥成灾,伤害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