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三界导航
首页 诗句词汇蝶恋花晏殊的古诗(古诗词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晏殊的古诗(古诗词蝶恋花晏殊)

  • 诗句词汇
  • 来源:站三界导航
  • 37阅读
  • 2023-04-23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诗词蝶恋花晏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蝶恋花晏殊的古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蝶恋花·晏殊》原文与赏析

晏殊

褴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篇暮秋时节怀念远人的词作,格调疏淡,境界比较高远,细腻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冷落幽寂的复杂心绪。

作品一开始,先从眼前的苑中小景着笔: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中残菊,笼着一层似有若无的迷蒙雾气,隐含愁惨之色;兰叶上凝聚着颗颗露珠,似乎是在垂泪饮泣。“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作者心中的感触更深更重,字面上却说得更轻更淡了。“轻寒”,与其说是诗人隔着罗帷感受到阵阵的寒意,还不如说是正酝酿着的漠漠愁情。这种愁情不是突如其来,却又挥之不去,不是强烈的震撼,却又渐生渐浓,正如这深秋朝暮潜滋暗长的凉意,深入人的内心,使之惆怅无限。燕子本是候鸟,春来秋去,自是常事,但敏感的诗人却从燕去想到人离,从双飞想到孤栖。所以当朝夕相伴的燕子绕幕呢喃似不忍遽别而终于渐去渐远时,孑然独立的诗人内心更怅然若有所失。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至此,作者乃明白点出自己哀愁伤感的原因是“离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世间的聚散无常,常常会使人联想到人生的渺茫不定,欢情的短暂和世途的艰辛,倒并不限于男女的恋情。“离恨”是这首词感情的主线,作者却不从正面触及,而是以“明月”反衬。古人对月伤怀已成俗套,因为相隔万里,也能同沐清辉,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晏殊却别出机杼,写明月本无情而竟有情,应有情时而竟无情,以致照得为离愁所苦的自己彻夜不眠,此的确曲尽一波三折之妙。这种新奇而深刻的表现手法,很受后人称赏。苏轼“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之句,虽不能断言是仿照晏殊,但所创造的意境是相似的。

下片写登楼遥望,境界比上片高阔悲凉,愁思也更加悠远。“昨夜西风”三句构成萧瑟索漠的氛围,突出表现诗人无穷的感喟:一夜之间,碧树尽凋,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独上高楼”刻划尽孤寂无聊的失意之态,而目断天涯,所思者一去无踪,眼前空留得逶迤长途无尽地延伸。“望尽”两字形象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他久久伫立楼头,目驻神驰,而所见无非伤心之色,心中的伤感只能随着望眼弥满天涯。“欲寄彩笺兼尺素”,由“望”而来。望之不及,所以自然地想到寄书致意。“彩笺”和“尺素”同义兼用,乃以重言表示寄情达意的殷切,但是纵有千言万语,在这渺茫的天地之间,山长水阔,万里云罗,又怎样才能找到离别的远人呢?词作的最后一句“山长水阔知何处”,不直言“无觅处”,而以“知何处”反诘,有上下求索之意,求索而又不可得,终归于茫然无所寄托,感情越显沉郁。晏殊另有一首《无题》诗,末联为“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情和景均相类似,却不如此句意味深长。“山长水阔知何处”,是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颇有情致。

前人评说晏词,多称其“温润秀洁”,“和婉明丽”。这首词却一洗绸缪宛转之态,登高望远,激越悲壮,内心感情十分丰富,却出之以自然平淡,含而不露,深得风人之致。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王国维《人间词话》)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同上)


蝶恋花晏殊古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古诗词蝶恋花晏殊,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蝶恋花晏殊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作者: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①槛(kǎn):栏杆。

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④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翻译

栏杆(槛在这里念kǎn,栏杆的意思)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象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古诗词蝶恋花晏殊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古诗词蝶恋花晏殊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晏殊的《蝶恋花》全文是什么?

【年代】:宋

【作者】:晏殊——《蝶恋花》

【内容】: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注释】:槛:栏杆。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 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古诗词蝶恋花晏殊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蝶恋花晏殊的古诗、古诗词蝶恋花晏殊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站三界导航
本文结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站三界导航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sanjie.com/article/details/40905.html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分享
站三界导航
本站声明:本站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非正规网站一概不予收录。本站所有资料取之于互联网,任何公司或个人参考使用本资料请自辨真伪、后果自负,站三界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在此特别感谢您对站三界导航的支持与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