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浏览
- 2023-06-09
这次手术使姜延琛反向折叠180度的身体展开了90度至100度,远远超过前一日全院会诊时展开40度至50度的预期,第一次手术就完成了整个治疗方案进度的一半。
全文1243字,阅读约需4分钟
新京报记者 刘思维 编辑 彭冲 校对 吴兴发
5月25日17时,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获悉,备受关注的山东00后“折叠男孩”姜延琛,已完成第一次手术。手术历经7小时,麻醉阶段异常凶险,中途曾临时更换方案,好在术后效果超预期,一次性矫正反向折叠的脊柱至少90度。
新京报此前报道,姜延琛今年19岁,来自山东德州,正在德州学院读大一。由于身患先天性肌肉病,他的上半身呈“Z”形向后折叠,头和臀部之间只有不到一掌的距离,俗称“反向折叠人”。但他一直坚持跪着上课,并考上了大学,感动了众多网友。一周前,在多处求医无果后,姜延琛来到北京,终于拿到了一份需至少5次手术、为期三四个月的治疗方案。

▲姜延琛在进行术前检查。 受访者供图
5月25日8时,他的第一次手术开始了。由于此前国内外均无类似案例,这台手术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步就异常艰难——麻醉过程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远超正常麻醉时间。由于姜延琛的特殊体态,气管插管是个棘手的问题,他的主刀医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王宇发现,麻醉后的姜延琛脸色苍白,接近窒息,麻醉科主任亲自出手,才完成插管。
10时,姜延琛进入麻醉状态,王宇发现,姜延琛的头颈部并没像预想的那样松弛下来,这位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一时间心里发凉:姜延琛的头部和脊柱之间距离不足三指,视野极其狭窄,本想先放置头环,把脖子牵引开,这样视线会开阔,方便松解,但是现在脖子纹丝不动,无法牵引。
“我意识到得改变手术方案了,但又不确定哪个方案会有效,心里挺纠结的。”王宇和手术室内的另外6名医生紧急商讨,确定了新方案——先做松解手术,这意味着要在视野极差、空间极窄的情况下完成手术。
新的艰难旅程开启了。电刀小心翼翼地探近姜延琛颈椎和脊柱间手电筒粗细的狭小空间,小心翼翼地避开颈椎上的大量血管和神经,若一旦碰到它们,后果将不堪设想。王宇满头大汗,硬着头皮,一厘米一厘米地松开那些纠缠成一团的条索状肌肉,像是在荆棘丛生的森林中硬生生劈出一条路来。
随着电刀一步步前进,颈椎和脊柱间的空间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开阔,松解的难度逐渐降低。两小时后,整场手术里最困难的这部分终于完成,耗时是常规松解手术的4倍。接下来就是常规操作:放置头环和盆环。
15时,手术结束。看到姜延琛顺利拔掉麻醉管,确认他四肢能够活动且神志清醒后,王宇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次手术使姜延琛反向折叠180度的身体展开了90度至100度,远远超过前一日全院会诊时展开40度至50度的预期,第一次手术就完成了整个治疗方案进度的一半。
“有惊无险,非常圆满。”王宇说。
值班编辑 古丽

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回应来了

教师抹黑抗美援朝?兰州大学回应

一口气带你看懂当代年轻人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