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词拗句自救,以及古诗中的拗救的例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格律诗词中的“拗救”是什么意思?具体有哪几种形式?
一般来说,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创作中出现拗字后就要进行拗救。那么什么是拗救?格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为“拗救”。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救孤平、对句相救和特例救几种。具体地说,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却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便在音律上得到补救。即前面“拗”了,后面就“救”回来。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这里第一字用仄声字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这里全句只有第二字是平声字(韵脚不算)为孤平。可在第三字仄声处用一平声字相救,就是本句自救,叫又叫“一拗三救”。这里还牵涉到下面会学习到的救孤平。如李白:恐惊天上人。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没用平声,那么就会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大忌,要不得的。但为了不影响意境和诗的整体形象,或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替代,那个地方非得用个仄声字,怎么办呢?若遇这种情况,可以在句子的倒数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来救。具体来说就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一拗三救。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成“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五字救第三字,三拗五救。这就是“孤平句内自救”。
《简社》诗词课,关于孤平与拗救
孤平的概念及例子,我们在日常的对句练习中己多次讲过,想来大家都有认识了。现做一总结,自家之言,不代表权威。
孤平在诗界无一标准概念,按字面意思理解,在一句诗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称为孤平。其实这个概念并不全面,也不尽对,我们在此不做深入展开研究。现在比较认同的是王士祯的提法,在以上概念基础上,一句中,有两个相连的平声字,就不叫孤平。反之则叫孤平。
我们知道,五言的平仄格式只有四个类型:
1,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
3,平平仄仄平 4,平平平仄仄
若1写成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则犯孤平。必救
若2写成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不属犯孤平,是拗,可救可不救
若3写成仄平仄仄平,则犯孤平。必救
若4写成仄平平仄仄,不属犯孤平,是拗,可救可不救
同理,推广至七言,也是如此。
七言的平仄格式也有四个类型: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平仄
3,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仄平平平仄仄
若1写成,仄平仄仄仄仄平,则犯孤平,大拗必救。
若2写成仄平仄仄仄平仄,不属犯孤平。可救可不救
若3写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则犯孤平。必救
若4写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则不属犯孤平。是拗必救
下面,重点讲格律诗的三种拗救
拗,是指不合律。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格律的句子。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有拗能救就不算病。
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这叫拗。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的仄声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这叫救。合起来叫做拗救。拗有大小之分。通俗理解,律句中一三五位置的拗称为小拗。二四六位置的拗称为大拗。
拗救分为本句自救和对句互救两种。
一,只要不犯孤平,一三五若有小拗,可救可不救。
如:仄仄平平仄写成平仄平平仄,第一字按一三不论可平可仄,可救可不救。
如:平平仄仄平写成平平平仄平,第三字按一三不论可平可仄,可救可不救。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写成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第一三五字,按不论且不犯孤平,可救可不救。
二,本句自救
①一三五自救
如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写成:仄平平仄平。
李商隐《蝉》的“ 故 园 芜 欲平”。一拗三救,否则孤平。
如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写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如苏轼《新城道中》的“溪柳 自 摇 沙 水清”;
陆游《夜泊水村》的“双鬓 向 人 无 再青”;
三拗五救,否则孤平
②大拗必救,四拗三救,六拗五救
大拗是指二四六平仄有拗。是必救的。
如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写成:平平仄平仄。
第四字应仄而平,必救,将第三字用仄声字。叫四拗三救。
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寒山 转苍 翠”;
李白《赠孟浩然》的“红颜弃轩冕”;
杜甫《天末怀李白》的“凉风 起天 末”,又《别房太尉墓》的“他乡 复行 役”;
如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第六字应仄用平,大拗必救,将第五字改用仄声字。叫六拗五救。
如杜甫《咏怀古迹》(其四)的“蜀主窥吴幸三峡”,又《咏怀古迹》(其五)的“伯仲之间见伊吕”。
也就是说五言的三四自救;七言的第五六自救。
例如:
回看 射雕 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庾信平生 最萧 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千载琵琶 作胡 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烦君 最相 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记取江湖 泊船 处,卧闻新雁落寒汀。(陆游夜泊水村)
三、对句补救
1,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三个字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字改用个平声来补救。
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写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不救犯孤平)
如李白《赠孟浩然》的“吾爱 孟 夫子,风流 天 下闻”;
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 几 时到,江湖 秋 水多”;
2,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个字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五字改用个平声来补救。
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写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王维《辋川别业》的“雨中草色 绿 堪染,水上桃花 红 欲然”;
当然,若无孤平,也可不救。
3,大拗对句相救。
若五言的第四字或七言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五六两字都用了仄声),那么就必须在对句相救。
如:仄仄平仄仄,第四字大拗。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大拗,对句“吹”字救。(四拗三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有万”大拗,“无”字来救。同时“无”字还救本句的“向”字。(六拗五救)
说明,诗应力戒孤平,若在诗中因词害意不得已孤平或成拗,则要想法补救。抛句不是练出来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要区分可救可不救与必救。且只做掌握不做练习。
诗词格律中的拗救
以下转录王力先生关于拗救的论述,希望对诗词拗句自救你有所帮助。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 成诗词拗句自救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 "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 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 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 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 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和(a )(b )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 )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 )或(c )。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 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1].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诗词拗句自救!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 是(c )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 )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 )(c )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 "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 )(c )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诗词拗句自救!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 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 )(b )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 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 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 助的。
关于诗词拗句自救和古诗中的拗救的例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