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三界导航
首页 诗句词汇屈原列传谗谄(屈原的谗佞诗句)

屈原列传谗谄(屈原的谗佞诗句)

  • 诗句词汇
  • 来源:站三界导航
  • 54阅读
  • 2022-12-01

今天给各位分享屈原的谗佞诗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屈原列传谗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楚辞名句赏析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辈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九章-哀郢》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其光。——《九章-涉江》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九章-橘颂》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九章-怀沙》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夫》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夫》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宋玉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远游》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作者,东汉校书郎王逸《楚辞章句》以及后来洪兴祖《楚辞补注》,均认定是屈原。《楚辞章句》题解云:“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谮毁,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铺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故,忠信之笃,仁义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其后历代学者对此篇作者为屈原均无异议。直到近代,始有人表示怀疑。今文经学家廖平首先发难,其《楚辞讲义》云:“《远游篇》之与《大人赋》,如出一手,大同小异。”现代学者,陆侃如早年所著《屈原》、游国恩早年所著《楚辞概论》,都认为《远游》非屈原所作(游氏晚年观点有所改变),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刘永济《屈赋通笺》也持同样的观点。而姜亮夫《屈原赋校注》、陈子展《楚辞直解》等则坚决认为《远游》为屈原所作。归纳起来,说《远游》非屈原所作,大致有三点理由:第一是结构、词句与西汉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有很多相同;第二是其中充满神仙真人思想;第三是词句多袭《离骚》《九章》。但姜亮夫、陈子展都认为《远游》结构语句与《大人赋》多相同之处,只能说明《大人赋》抄袭《远游》;描写神仙真人与屈原所处的楚文化氛围吻合,而神仙真人思想也仅是此篇的外壳而不是主旨所在;一人先后之作,中有因袭,自古而然,不足为奇。今人更有著专文“从文风、修辞、语法、韵律等几方面客观而科学地列出一些事实,以证明《远游》的作者只能是屈原而决非别人”(姜昆武、徐汉树《〈远游〉真伪辨》,载《楚辞研究论文选》)。因此,《远游》为屈原所作,基本已成为定论。

屈原与当时楚国政坛矛盾极深,而对那个嫉贤忌能、迫害忠良的朝廷,他唯一的办法是离去。对一个热爱国家的大臣,离开郢都去周游四方,并不是愉快的。这欲离不离,欲去还留的心态,使他把情绪寄托化为《远游》这首诗。

屈原文章离骚的原文及翻译

《离骚》原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 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白话译文: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被辱骂晚上又丢官。

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各,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佩着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出一阵阵浓郁清香。

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扩展资料:

《离骚》

别名:《离骚经》、《离骚赋》

出处:《楚辞》

题材:游仙诗

作者:屈原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求古文翻译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见信而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屈原正道前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

屈原离骚中 椒专佞以慢韬兮, 何意?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华章,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遭遇忧愁之意。而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讽)谏君也。”认为“离骚”意为“离别的忧愁”。关于“离骚”的解释学术界还有多种,但以上两种解释影响较大。考虑到因司马迁距屈原的年代最近,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其中的“离”皆不能解释为“别”。因此,以司马迁的说法为最佳。《离骚》抒写了屈原的理想和遭遇,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同时具有自传性质。司马迁在解说《离骚》的起因时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认为《离骚》是一部忧患之作,并且具有讽谏含义。《离骚》前八句中,屈原回顾了楚族的祖先,并对自己的楚贵族血统,以及出生在一个美好日子里的经历,感到非常自豪。这些叙述显示了屈原对宗族的依恋和热爱,也暗示了自己对楚民族的责任感。为了使自己能有为于楚国,他还不懈地学习、磨练,加强自身的修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楚王的动摇,使得屈原蒙冤受屈,理想难以实现。他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身在困境之中,壮志难酬、时不我待的焦虑之情。屈原在诗中反复地申述了自己对楚王的忠诚,以及对楚国前程的担忧,他说:“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严厉地批判了那些妒贤误国的奸佞小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显示了屈原对楚国奸臣弄权的黑暗现实的痛心。为此,屈原在诗中劝戒楚王学习圣贤,亲贤臣而疏小人,并反复列举前代君王的经验教训,他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商汤夏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因此,分清忠奸是国君最重要的责任,而贪图眼前的享乐,则必然导致陨身亡国。诗人在对黑暗的现实的深深反思的基础上,仍然坚持理想,宁死不改初衷,显示了坚贞不屈的品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司马迁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此,《离骚》中实际蕴涵了屈原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哀叹悲愤之情。《离骚》后半部,屈原描写了自己的两次壮丽的神游和一次遍求神女的经历。第一次神游在历经了苍梧、县圃、 嵫、咸池、扶桑等多处神界,终于来到天庭,“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宣告了这次神游的失败。但屈原并不因此而屈服,而是转而追求地上的神女。但不是由于理媒无能,就是因为神女品行有缺,求女亦归于徒劳。一般认为这次神游和求女,象征着屈原在楚国漫长而失败的努力过程,象征着楚国普遍的黑暗,使得屈原的理想最终不能实现。在第二次神游前,屈原因自身处境困窘而求占于“灵氛”,“灵氛”对他说:“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鼓励他远离楚国,去他国寻找自己的前程。这也是战国士人寻求出路的常用方法,对屈原也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屈原开始了自己的远逝历程,在众多神仙的帮助下,经过一番浪漫威风的神游,来到“皇之赫戏”。眼看就要达到光明之所在,由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目睹故国,人马俱怀而不忍离去。这次神游则象征着屈原试图离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追求“两美必合”的政治前途【注:关于《离骚》求女,主要有以下数种说法:1,喻求贤臣、贤士。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持此说。2,喻求贤君。宋代朱熹《楚辞集注》持此说。3,喻求贤后。明末清初钱澄之《屈诂》持此说。4,喻理想的政治。汪瑗《楚辞集解》持此说。此外在现代还有游国恩的“女性中心说”(《楚辞论文集》下卷)、李嘉言的喻求善美(《屈原》,载《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一辑)等】,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这些情节,反映了屈原身处绝境,仍坚持不懈,为追求理想而“上下求索”的漫漫艰难历程。《离骚》形象地再现了屈原高洁执着的人格形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 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以芳草来修饰自己,既象征着屈原勤勉自励、独善其身的努力,也透露出屈原对自己光彩夺目、芬芳四溢而又苏世独立的人格力量的自信。这种人格自信也同样表现在后半段飞升神游的描写中: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旂,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突出,光辉灿烂。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的执著和骄傲,表现了对世俗世界的蔑视。这种自信鼓励着屈原在逆境中不改初衷,仍然深切地关心着宗国的命运。屈原自知前途艰难,但仍然勤勉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在疏远之中,屈原仍能对楚王及其佞臣集团展开尖锐的批判:“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唯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直言进谏虽然会给屈原带来危险,但屈原不惜以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些句子展示了屈原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非常突出。屈原品行高洁,具有不屈的斗争精神,其人格形象十分突出,对后世士大夫有着很大的影响。《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瑰丽的奇葩,在艺术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离骚》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离骚》是楚文化的产物,楚文化中既有神奇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又有美丽独特的地方风物,感情热烈奔放,想象奇幻优美。这些文化特征赋予《离骚》以极其绚丽夺目的光彩。屈原在《离骚》中的神奇的装束,还有那一次次天神簇拥的飞升和求女,画面都极为壮观,超乎人们的想象之外,激动人心。《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所谓楚语楚声,即指“些、只、羌、 、謇、纷、 、 ”这些方言词语,楚声则指“顿挫悲壮,或韵或否”的韵调。这些方言楚声不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还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性特征。其次,《离骚》以娴熟瑰丽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王逸评论《离骚》时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认为《离骚》以香草美人来象征人格和君臣关系,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一般说来,香草通常被屈原用来比喻或象征自己的品质和修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等。而美人意象大多是屈原自拟,用以向楚王陈述忠爱之心和被遗弃的哀怨,即用婚姻爱情来象征君臣关系,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写楚王毁弃婚约,“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写遭小人嫉害。用爱情失败和被离弃的痛苦来象征君臣乖违的事实,使得诗歌有着更深厚浓郁的抒情意味,更加忧怨悲愤。《离骚》中的香草和美人意象,相互支持,共同营造了一个浪漫而悲怨的抒情的情境,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再次,《离骚》是屈原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楚句式较《诗经》更为自由而且富于变化,它往往是在四言或六言句式中增加一个语助词“兮”字,就构成了五言或七言句式,显得委婉绵。新的诗歌形式,对塑造复杂的艺术形象,抒发更加幽深、激烈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之表达长,更富有表现力。

屈原的谗佞诗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屈原列传谗谄、屈原的谗佞诗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站三界导航
本文结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站三界导航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sanjie.com/article/details/29980.html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分享
站三界导航
本站声明:本站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非正规网站一概不予收录。本站所有资料取之于互联网,任何公司或个人参考使用本资料请自辨真伪、后果自负,站三界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在此特别感谢您对站三界导航的支持与厚爱。